翻页   夜间
和熙文学 > 葡萄架下的鉴宝大师 > 第二十二章:常乐的推测
 
“这批东西是皇家的东西,那么这皇家的东西肯定是从皇家来的。但是一般的皇室子弟面对这么珍贵的东西也不会随随便便扔下来,即使是面对战争,因为他们会比百姓得到消息的时间更早。那么只有有这个能力的人才会这么做。

根据宋史记载,北宋最后一任皇帝宋徽宗当过遂州的郡王,宋史·本纪·卷十九·徽宗一上是这么说的:

‘元丰五年十月丁巳生于宫中。明年正月赐名,十月授镇宁军节度使、 封宁国公。哲宗即位,封遂宁郡王。绍圣三年,以平江、镇江军节度使封端王,出 就傅。五年,加司空,改昭德、彰信军节度……’

这也就是说宋哲宗当了皇帝以后,当时的宁国公赵佶被封为遂州郡王。之后,宋史记载:‘元符三年正月己卯,哲宗崩,皇太后 垂帘……’,宋哲宗死了以后,他弟弟也就是赵佶当上了皇帝,改元建中靖国。当时的宋徽宗号称道君皇帝,极其信任当时的道士林灵素,还听从他的建议灭佛——不过这都是后话。

可能是由于感念遂州这边的风水,当时的徽宗感激这遂州卧龙山上的慈航大士的保佑,从而让他当上了皇帝。对了,就是观自在菩萨。

因此,宋徽宗可能命令当时的窑厂专门烧造一批瓷器给了卧龙山上的广德寺。而这个做法可能被以后的皇帝给继承了下来。到了宋孝宗的时候,他曾经敕封广德寺的开山祖师克幽禅师为‘圆觉慧应慈感法师’,名号下来了,东西也不会少,可能也烧了一批瓷器给了广德寺当做赏赐。

后来南宋四川地区的局势持续动荡。

宋绍定三年,宋蒙初次交手,“蜀报蒙古兵深入, 事势颇危。又闻七方关已溃散。”最终双方以议和收场。双方的紧张关系被一纸盟约掩盖了。宋军虽占地利优势,但战略被动、官兵畏战、战力孱弱等弱点暴露无遗。

蒙古灭金后,智囊耶律楚材着手起草《平南之策》,谋士李实“劝其先谋犯蜀,顺流下窥江南。”蒙古大汗窝阔台也提出“先侵蜀,次侵襄阳,终侵光、黄”的战略设想。蒙古对四川觊觎已久,志在必得,大战在即。

宋端平二年,宋理宗端平入洛失败后,蒙古大汗窝阔台以宋朝背盟为由,分东西两路进攻南宋,兵锋直指四川和襄阳,双方彻底进入战争状态。窝阔台次子阔端和大将塔海率西路军,“长驱入蜀, 一月之间,成都、利州、渔州三路俱陷没,西蜀所存,仅夔州一路及渔川顺庆府而已”。阔瑞攻陷成都后,屠戮平民,惨绝人寰。《全蜀艺文志》记载:“录城中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者不计。”

更为严峻的是1252年,蒙古忽必烈带领兀良合台等率十万之众,出宁夏萧关,经川北阿坝,渡大渡河,避开宋军防线,远程奔袭一千多公里,进袭大理。次年十一月,大理国几经挣扎,被迫向蒙古军队投降。大理失陷后,四川面临来自西北和西南的威胁,防守压力骤增。

宋蒙交战,给四川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蒙古军队在川蜀掠夺财物,屠杀军民。南宋嘉定年间,四川人口近二百六十万户,元初时期,当地人口锐减95%,仅十万余户,“淮蜀重遭于侵扰,道路流离之重,惨不聊生;室庐焚毁之余,茫无所托。”

南宋对四川的局势十分重视,采取了相关措施,但效果不佳,形势并未扭转。宋淳祐二年,宋朝再次对四川防务展开讨论。重点解决择地防御和择帅镇守的问题。在择地防守上,形成了成都派和重庆派,两种观点针锋相对,各有利弊。

成都派的代表是宋理宗,他认为:“若守重庆,成都一路便虚。” 宋理宗的提议,遇到群臣的反对。成都虽为川蜀重镇,软肋同样明显。川北屏障尽失,当地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有利于蒙古骑兵的快速机动。在以往的战争中,成都曾三次被蒙军攻陷。

知梧州赵时学一针见血地指出:“重庆亦重地, 可以上接利、阆,下应归、峡。”右正言刘晋之也附议:“蜀祸五六年间,历三四制臣,无地屯驻, 独彭大雅城渝,为蜀根本,不然,蜀事去矣。今宜于重庆立阃(kǔn), 庶可运掉诸戍。愿早定至计,料简边臣,俾往经理,则蜀可为也。”

与成都相比,重庆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和大娄山环绕四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同时,境内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等河流,便于发挥南宋水师作战、调动和运输的作用,可以说,山形和水势等优点相互叠加,重庆的防守优势尤为重要。

重庆派的意见相当有远见。当地立足川南,屏障荆襄,控扼长江,抵消了蒙军的攻势,可保东南无虞。现实的发展,印证了重庆派的独到见解。经过南宋的数十年经营,奠定了重庆的大致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南宋确定了防线位置,接下来应该确定镇蜀人选了。宋理宗选择了在两淮屡建奇功的余玠,命他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

余玠临行前,宋理宗特诏:“余玠任责全蜀,应军行调度,权许便宜施行。”同时,还指出:“当为四蜀经久之谋, 勿为一时支吾之计。”宋理宗这番话,既表达了对余玠的信任,又对四川防务寄予厚望。

余玠到任后,兴农垦,明赏罚,整军旅,招贤能, 受到了川蜀地区民众的欢迎。宋将冉琎、冉璞兄弟向余玠建议:“蜀口形势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贯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余玠力排众议,支持冉氏兄弟在钓鱼山筑城。

余玠还结合四川特殊的地理形势,以重庆为核心,“凡地险势胜,尽起而筑之”,先后加固和修建了青居、大获、云顶等十余座山城。各个山城既能进行防御,又能对外支援,山城之间“通蜀声势,北兵不敢犯”,形成了支撑点、防线和战略纵深相结合的防御体系,“宋兵屯两川,堡栅相望,矢石交击”,起到了渝夔藩篱、全蜀屏障的作用。

根据这些记载,当时寺里头的人害怕战争来袭,就把这批东西连同铜器一起埋了,不过后来他们也没有活下来。”常乐这么一通引经据典地说出来着实把江南江北两兄弟惊着了,看着常乐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常乐喝了几大口水,看着二人说道:

“家里头藏书多,小时候也没有人玩,我就一个人看。”

常乐说到这儿,眼神里头仍然有着悲痛,不过这几天已经是很好了。

两人都是微微点点头。

“老哥,你那个宁波的饮料厂弄好了没有?”

“哪有那么快?不过这手续倒是下来了,就差建成了。”江南说道。

“我觉得咱们都快没钱了。老哥,你现在还有多少钱?”江北也是不避讳常乐,直接开口问道。

“这几天忙得很,没挣多少,一万吧!”江南不以为意地说道。

可是一边的常乐却是呆滞了。一万!居然还“吧!”,语气竟然还有些不屑,苍天,这得是多大的心啊!

之后散会。

这几天也不知道干啥,其实是作者君不知道写什么,俗称卡文了。

于是江北和常乐一起又逛了几次潘家园,收了二百多枚银元。同时清洗了那些遂宁来的瓷器。

又去拜访了老王,卖了那些个银元,一个十三块,挣了六百块。然后花了一百多买了辆自行车给常乐。

春天的气息也是愈发地浓厚起来。江北家的屋檐下头,燕子已经是开始筑巢了。

要不……去挖墓?

不过这个想法一闪而过,就立即被江北抹杀在脑海中,咱们是正儿八经的“三好学生”!

没办法,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去逛了逛农村吧!

不过……去哪儿收东西呢?

脑子里灵光一闪,通州啊!

这个时候的农村是没有那些“铲地皮”大军的,而且北平这边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又是非常地悠久,虽说有劫难的摧残,不过这底蕴还在这儿,想来也不会让自己失望。

于是二话不说,江北和常乐一起骑着自行车去了通州。

通州有一句民谣: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这个真的是说尽了通州的重要性。

当然后人也写了下联:金扁担,银扁担,金银扁担挑金银。在此不多讲述。

当然,江北现在不在意。

来到目的地以后,首先来到村长家里头,先是给了村长两根烟说自己要在这里头收点儿东西之类的,然后又给了一包烟说是希望村长能够配合一下。

这年头没啥这个那个的,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何乐不为?

村长于是陪着江北一个个地去村民家里。最初去的应该是物件比较多的人家。

第一家。

这户人家在路边。一进门儿,一个大葡萄架子就出现在众人面前,屋子拾掇得还算干净,男主人见有客人来了,赶忙上前迎接。废话,村长都陪着,估计是个大人物,这点儿眼力见还是有的。

进屋,喝茶,给了几根烟,男主人非常痛快地答应了。



PS今天有点事情,暂时就两更,拖了的后面补上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